健康课堂

当前位置: 首页健康课堂 → 正文

健康课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课堂 > 正文

《中医体质分类与防治》——概论

发布日期:2016-05-18    作者:中医科 苏和平 李红阁    来源:     点击:[]

体质现象是人类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早在医学起源时期即出现了对体质的认识。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公元前377年在其所著的《自然》一书中提出“体液说”,认为人体有4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它们的组合构成人体的“特制裁”。中医对体质的论述始于《内经》,书中对体质的形成、体质的特征与分型,以及体质与疾病的发生、预后及治疗的关系等均有论述。

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是近30多年以来,在历代医家有关体制裁理论与临床应用经验积累,形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当代医家的挖掘整理与理论凝练,逐渐形成并得到完善。20世纪70年代始,王琦等明确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并于1982年出版了第一部专著《中医体质学说》,奠定了现代中医体质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随着医学研究从“人”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体质研究及应用得到普遍重视。

中医体质学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它以阴阳、五行、经络、气血体液等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内经》及历代医家的体质理论为依据,界定了中医体质及其相关概念,确立了中医体质的基本原理,对体质的形成、体质分类、体质生理,体质病理、体质与诊断、体质与发病、体质与治疗、体质与养生预防等进行了系统阐述。王琦老师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创新与临床防治疑难病证作出了巨贡献。

一、中医体质概念

体质,有身体素质、形体质量、个体特质等多种含义。体,指身体、形体、个体;质,指素质、质量、性质。在中医体质学中,体质的概念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群类趋向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等特点。这种体质特点或隐或显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之中。

中医体质学中的体质概念:一方面强调人体体质的形成基于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两个基本因素。先天因素是人体体质形成的重要基础,而体质的转化与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后天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机体的外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说明个体体质是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而形成的个性特征,即人与社会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医体质与其它体质概念不同是以“形神合一”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特点。

“形神合一”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形,即形体,神,即生命功能。神生于形,依附于形,而神又主宰形,神明形安。形神合一,二者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形体健壮则精神旺盛,生命活动正常;形体衰弱则精神衰弱,生命活动异常;形体衰之,生命便告终结,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对立统一相对平衡,才有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天人合一”是生命存在的客观规律。人既存在于社会之中,也存在于自然之中,所以每一个人的体质就必然烙上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印迹。个体对社会和自然的适应能力,适应程度往往表现在其个体体质特征之中。人与社会自然适应则生命活动旺盛正常,反之则会导致形神损害,人体活动异常,重者可导致疾病发生,故此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医学的特色。

二、中医体质学的概念和内涵

中医体制裁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加以分析病病的反应状态,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的一门学科。

中医体质学的基本内涵,即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人类体质为研究对象,以指导疾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为研究目的,包括相关概念阐述,体质分类,体质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的相关性,体质干预,以及现代体质研究方法一系列重要命题的学术体系,是从中医基础理论中分化出来的新的学科分支。

三、中医体质学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养生等诸多内容,而基本天人合一、形神统一、正邪相争,因人制宜、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治未病重要观点,无不与体质相关联。因此,中医体质学在中医基础、中医临床、中医预防医学体系乃至整个中医药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医体质学深化了中医对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对中医基础理论创新,中医临床的加快发展、中医预防医学理念与方法的充实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医体质学的深入研究,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多学科的交融都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