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站在手术室门口,看着走廊尽头父亲曾经走过的方向。这对父女,相隔三十年,却在同一个节日里,走向同样的战场。

对妇科主任张博而言,国庆节的记忆从来不是天安门广场的阅兵方阵,也不是旅游景点的熙攘人群。她的国庆记忆,是手术室里无影灯冰冷的光,是急诊电话急促的响,是父亲白大褂上淡淡的消毒水味道。
医二代的童年:白大褂下的别样陪伴
在张博的记忆里,节日从来与寻常日子无异。
“家里最多的‘礼物’是患者送的绿豆、玉米、鸡蛋。”张博笑着说。作为医院子弟,她很早就懂得,医生的孩子要学会独自吃饭、独自写作业,甚至独自入睡。
父母的身影总被急诊电话唤走,深夜的敲门声、来不及吃完的饭菜,构成了她童年最熟悉的画面。她在作文本上认真写下:“我最崇拜我的爸爸。”尽管父亲对她要求严格,鲜少笑容,但她知道,父亲把所有的温柔都给了患者。
“看到父亲对待贫困患者时的细心关照,我才明白什么是医者仁心。”这份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同一颗种子,在她心中悄然生长。
身份的蜕变:从“医生的女儿”到“医生的榜样”
选择学医,对张博而言是自然而然的决定。

“从未埋怨过父母错过我的家长会,就像我的孩子也很少等到我去参加他的家长会一样。”张博的语气平和,“这就是医生家庭的常态。”
前不久,在一个全国范围的腹腔镜学术会议上,张博作为讲师给同行培训。那一刻,她完成了身份的转变——“原来别人都说我是张铁山的女儿,现在父亲到医院,会说我是张博她爸”。
“现在父亲来医院,会骄傲地说我是张博她爸。”说到这里,她的眼中闪着光。这一刻,她完成了从医二代到学科领路人的蜕变。
严谨的传承:提前半小时的默契
张博保持着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的习惯,这是父亲留给她的宝贵财富。
“父亲那会儿进医院,总是会比别人早到半小时,先干一部分护理工作,再开始医生的本职工作。”如今,如今,张博也这样要求自己和她团队的每一个人。
在张博看来,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态度。“对所有病人都当第一次做,保持敬畏心。”这是她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父亲即使脾气不好,但对患者永远耐心。“患者选择你,不能因为疾病的大小忽视对方,要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病人。”这句话,张博记了一辈子,现在也这样要求科室的同事。
变革:从开腹手术到3D腹腔镜
两代人的从医路,见证了中国医疗技术的巨变。
父亲时代的大切口开腹手术,如今已被3D腹腔镜、4K高清技术取代。“以前解决不了的难题,现在都能迎刃而解。”张博不无自豪。日间手术的开展,让患者住院时间从一周缩短到24小时,费用大幅降低。

但技术在变,核心理念从未改变。张博始终记得父亲对待农村患者时的耐心和关怀,如今她也这样对待每一位患者。“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这句父亲常说的话,成了她行医的准则。
国庆的坚守:用手术刀为祖国庆生
几乎每个国庆,张博都在医院度过。
“节假日来的多是急危重症。”宫外孕大出血、卵巢蒂扭转……这些急症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她和同事把值班称为“一二一”——两人轮转,互为支撑。即使忙碌,但她觉得“见得多,做的多,学到的也更多”。

因着对工作的执着,她被同事亲切称为“二姐”。每逢节日,她总会带些零食与大家分享,让值班的夜晚多一份温暖。
“成功挽救生命,就是献给祖国最好的生日礼物。”张博说。
薪火相传:把患者当成完整的“人”
作为科室主任,张博对年轻医生有着深切期望。
“首先要热爱,才能做好。”她常分享在广州进修时的经历:本可不值夜班,她却主动请缨,只为多学多练。她认为,医学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需要终身学习。
“不能得过且过。”她强调,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医心——把患者当成完整的“人”来对待,而不仅仅是疾病的载体,这才是医者仁心的真谛。
又一个国庆清晨,张博站在父亲曾经站过的位置。走廊尽头,朝阳正好。
这些年,她也收到了患者的感谢,更多时候,是康复患者发来的报喜短信。从开腹手术到3D腹腔镜,医疗技术在变,不变的是那份对生命的敬畏。张博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在这条路上继续奔跑。
无影灯下,两代医者的坚守在这一刻交相辉映。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永续——用仁心仁术,守护生命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