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渭南市中心医院精神心理科举行首期心理学专业见习结业仪式,标志着渭南师范学院与我院联合开展的"医校协同育人"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6月23日,渭南师范学院马雅菊副院长带领4名心理学专业学生来市中心医院,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沉浸式临床见习,通过“理论授课+临床实践+案例研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探索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新路径。
市中心医院以专业课程夯实理论基础,精心设计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开设《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如何走出生命中的阴霾—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诊断与应对措施》等专业课程。技能模块,涵盖心理评估、生物反馈治疗、团体心理辅导等核心技术。伦理模块,重点强化心理健康服务的伦理规范与职业准则。
同时,精神心理科通过临床实践培育学生的核心能力。学生们全程观摩门诊,参与典型案例督导,完成咨询模拟训练,系统掌握心理评估报告撰写规范,通过“观察-模拟-实践”的阶梯式训练,学生们的临床思维与实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结业座谈会上,见习生们分享深刻感悟。杨晨松同学感慨道:“这次实践让我真切体会到,专业技能的提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坚定了我投身心理健康服务事业的决心与信心。”这番感悟道出了同学们的共同心声。在与患者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心理创伤的特殊性---正如张紫娟所说:“许多患者的经历让我们明白,心灵的伤痛往往比身体的病痛更难愈合。”
在临床一线,同学们见证了医者仁心的真实写照。刘菲菲动情地分享:“医护人员不仅要医治疾病,更要温暖心灵。通过药物治疗稳定情绪,借助心理疏导打开心结,帮助患者重拾生活希望。”这样的职业体验让同学们对未来的专业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我愿化作一束光,照亮患者的心理健康之路。”
更让朱睿杰同学深受触动的是,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价值远不止于帮助个体:“医生们治愈的不仅是患者本人,更是通过帮助患者走出阴霾,重建了一个个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见习期间,同学们展现了优秀的理论素养与积极的求知态度。我们将继续深化与高校的合作,推动临床资源向教学资源的系统转化,为区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培养更多用得上、留得住的专业人才。也期待同学们将来毕业后能在从事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为健康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带教医师张艳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