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未,太阳黄经为120°,于公历7月22日—24日交节。“暑”意为炎热,“大暑”即指炎热之极。此节气相对小暑更为酷热,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气温最高的时期。此时正值三伏,高温多雨交织,暑湿邪气当令,易侵袭脾胃,导致腹胀、腹泻等胃肠不适。本文将从中医药的角度解析其成因、典型症状,并提供相应的防护要点。
一、大暑为何易引发肠胃不适?
暑湿困脾:高温多雨导致环境湿热,暑湿之邪易侵入人体,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
贪凉伤胃:为避暑热,常食用冰饮、凉菜等生冷食物,或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寒气侵袭脾胃,损伤脾胃阳气,影响消化。
饮食不洁:高温环境下食物易变质,若误食不洁食物,湿热毒邪侵袭肠道,引发肠胃功能紊乱。
二、大暑肠胃不适的具体表现

三、调理名方:香薷饮
适用类型:暑湿感冒(暑湿伤表型),症见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胸闷脘痞、纳呆、鼻塞流浊涕、大便溏薄等,尤其适用于暑湿引发的肠胃不适。
功能主治:祛暑解表,化湿和中。用于治疗暑湿所致的感冒,现常用于夏季感冒、急性胃肠炎等属暑湿伤表者,对暑湿引起的肠胃不适有较好调理作用。
方剂组成:
分类 |
药物名称 |
用量 |
具体作用 |
配伍意义 |
君药 |
香薷 |
10g |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
既能驱散暑湿之邪,又能调和脾胃,为治暑月感寒伤湿之要药 |
臣药 |
白扁豆 |
10g |
健脾和中,消暑化湿 |
健脾以助运化,增强祛湿之力,缓解肠胃不适 |
佐药 |
厚朴 |
6g |
行气除满,燥湿消痰 |
行气以助湿化,缓解腹胀脘痞,与香薷相伍,增强化湿和中之效 |
注:剂量为参考值,实际需遵医嘱调整,汗出过多、阴虚血燥者慎用。
四、煎煮及服用要点
浸泡:药材冷水浸泡20分钟,水量没过药面约3厘米。
火候: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煎煮15-20分钟,取药液约300ml。
服用:每日1剂,分2次温服,宜饭后服用,可加少量红糖调味以护脾胃。
五、大暑养生
饮食调理:
宜食:南瓜、山药、小米、炒白扁豆等健脾温胃的食材,如小米山药粥、南瓜炒白扁豆。
忌食:冰饮、冰镇水果、辛辣烧烤等,避免寒湿或湿热损伤脾胃。
穴位养护:
中脘穴:位于肚脐上方4寸,每日用手掌顺时针按揉2-3次,每次5分钟,可促进消化、缓解腹胀。
天枢穴:位于肚脐旁开2寸,按揉可调节肠道功能,改善腹泻或便秘。
温馨提示:
大暑肠胃不适多与暑湿侵袭、脾胃受损相关,若出现持续呕吐腹泻、脱水、高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香薷饮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