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服务之窗 → 正文

服务之窗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服务之窗 > 正文

渭南市中心医院血透室里的“人文密码”(一)

发布日期:2025-11-13    作者:王艳 连颖逸    来源:     点击:[]

在渭南市中心医院,有一个科室,患者每周必须来两到三次,他们的生命依赖一台台机器得以延续。这里,是血液透析室。这里不是一个冰冷的治疗空间,它更像一个充满温情与信任的大家庭。在这里,技术与设备是生命的保障,而那份流淌在医患之间的人文关怀,则是照亮漫长透析之路最温暖的光。

深夜急诊里的“双向奔赴”:你的信任,是我最坚实的底气

深夜,一通紧急电话打破了宁静。患者老李的内瘘突然堵塞。对于透析患者而言,内瘘堵塞意味着生命通道的中断,分秒必争。薛晓霞主任得知后,没有丝毫迟疑,立刻从家中赶赴医院。

看到焦急万分的老李,薛主任没有先去准备器械,而是第一时间紧紧握住他那双因紧张而冰凉的手,坚定地说:“别慌,我来处理。”简单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紧急处置后,内瘘恢复通畅,老李的生命通道再次被点亮。他感慨道:“薛主任的白大褂,是我黑夜里最稳的光。”

这份“光”的温暖,产生了双向的回响。再次来医院时,老李特意带来了自己亲手种植的新鲜蔬菜。这份朴素的礼物,承载着最深重的感激。正如薛主任所言:“原来最淳朴的信任,是行医的底气。”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救治,而是一场医者仁心与患者信任的“双向奔赴”,是人文医院建设中最坚实的基石。

透析穿刺针的“温度约定”:我的手心,是你安心的信号

对于需要长期穿刺的透析患者来说,对疼痛的恐惧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心理关卡。患者王阿姨便是如此,每次扎针都浑身紧绷,血压也随之飙升。

细心的护士成琳发现了这个问题。她没有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患者反应”,而是发明了一个专属的“温暖仪式”。每次穿刺前,她都会用力把双手搓热,然后轻轻握住王阿姨的手臂,温柔地摩挲一分钟。她一边搓,一边聊着家常,说说王阿姨孙子的趣事,将王阿姨的注意力从钢针上悄然引开。进针时,她会清晰地倒数“3、2、1”,并轻声安抚:“就一下,别紧张。”

久而久之,王阿姨的手臂只要感受到成琳那熟悉的、温热的手掌,紧绷的肌肉便会自然而然地放松下来。这份由掌心温度建立的信任,超越了普通的护患关系。当成琳生病请假时,王阿姨焦急万分,反复向其他护士打听她的情况。直到成琳康复归来,王阿姨紧紧握着她的手说道:“你生病这些天,阿姨担心坏了,你在我心里就和亲女儿一样!” 能把护士处成亲人,这大概就是最暖心的医患关系了。

透析室里的“默契分工”:我们俩,是您的“左右手”

面对行动不便且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李奶奶,透析室的护士李阳和马迪英上演了一场无声的“默契分工”。李阳负责推轮椅、帮她换鞋,每次都会像哄孩子一样亲切地喊:“李奶奶,咱们抬脚咯!”;马迪英则负责搀扶李奶奶躺上病床,并在扎针前,像变魔术一样拿出她爱吃的软糖,轻声安抚:“吃颗糖就不疼啦。”

这种默契,已经成为了李奶奶心中不可替代的秩序。一次,李阳临时调班,马迪英独自照顾她时,李奶奶一直不安地念叨:“小李呢?要小李帮我抬脚。”直到李阳匆匆赶来,奶奶才安心地伸出脚。自此,两人干脆固定搭档。李奶奶逢人便夸:“小李小马就是我的左右手,比孩子还贴心。” 他们不仅完成了治疗任务,更用耐心与细心,为一位认知障碍的老人构建了一个安全、熟悉、充满爱的环境。

在渭南市中心医院,人文医院的建设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它体现在薛晓霞主任深夜奔赴的脚步里,融化在护士成琳温热的掌心里,编织在李阳与马迪英默契配合的日常里。它让冰冷的透析机有了温度,让漫长的治疗之路充满希望。这条生命的透析路上,医患携手,用信任与关怀,共同书写着关于生命与尊严的温暖故事。